| 
                                
                                名称:
                                
                                             | 
                                                                                                                                        
                                                    
                                                        
                                                            大秫花                                                             
                                                        
                                                     | 
                                                	
                                            	
                                            	
                        
                            
| 
                                
                                别名:
                                
                                             | 
                                                                                                                                        
                                                    
                                                        
                                                            侧金盏、棋盘花、蜀其花、水芙蓉、栽秧花、镲钹花、擀杖花、吴葵华、白淑气花、蜀季花、麻杆花、舌其花、大蜀季花、果木花、木槿花、熟季花、秫秸花、端午花、饼子花、公鸡花、单片花、蜀葵花                                                             
                                                        
                                                     | 
                                                	
                                            	
                                            	
                        
                            
| 
                                
                                出处:
                                
                                             | 
                                                                                                                                        
                                                    
                                                        
                                                            出自《千金、食治》1.《尔雅》郭璞注:蜀葵,似葵,花如木花。2.《本草图经》:蜀葵小花者名锦葵,功用更强。3.《纲目》:蜀葵,处处人家植之,春初种子,冬月宿根亦自生。苗嫩时亦可茹食,叶似葵菜而大,亦似丝瓜叶,有坡叉,过小满后长茎高五、六尺                                                             
                                                        
                                                     | 
                                                	
                                            	
                                            	
                        
                            
| 
                                
                                来源:
                                
                                             |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 
                                                	
                                            	
                                            	
                        
                            
| 
                                
                                性味:
                                
                                             | 
                                                                                                                                        
                                                    
                                                        
                                                            无毒、寒、滑。甘、咸                                                             
                                                        
                                                     | 
                                                	
                                            	
                                            	
                        
                            
| 
                                
                                归经:
                                
                                             | 
                                                                                                                                        
                                                    
                                                        
                                                            肺、膀胱、大肠                                                             
                                                        
                                                     | 
                                                	
                                            	
                                            	
                        
                            
| 
                                
                                功效:
                                
                                             | 
                                                                                                                                        
                                                    
                                                        
                                                            和血、润燥、止血、通窍、润肠、通利二便、解毒散结                                                             
                                                        
                                                     | 
                                                	
                                            	
                                            	
                        
                            
| 
                                
                                应用举例:
                                
                                             | 
                                                                                                                                        
                                                    
                                                        
                                                            ①治妇人白带下,脐腹冷痛,面色痿黄,日渐虚损:白蜀葵花五两。阴干,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如赤带下,亦用赤花。(《圣惠方》)  ②治二便关格,脓闷欲死:蜀葵花一两(捣烂),麝香半钱。水一大盘,煎服,根亦可用。(《纲目》)  ③治痎疟及邪热:蜀葵花白者。阴干,为末服之。(《本草图经》)  ④治鼻面酒皶及酐酣:蜀葵花一合,研细,腊月脂调敷,每夜用之。(《仁存堂经验方》)  ⑤治蝎螫:蜀葵花,石榴花、艾心等分。并取阴干,合捣,和水涂之螫处。(《补缺肘后方》)  ⑥治烫伤:棋盘花三朵,泡麻油二两,搽患处。(《贵州草药》)
①治妇人白带下,脐腹冷痛,面色痿黄,日渐虚损: 白蜀葵花五两。阴干,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如赤带下,亦用赤花。 (《圣惠方》)②治二便关格, 胀闷欲死: 蜀葵花一两(捣烂),麝香半钱。水一大盏,煎服,根宜可用。3.治HAI疟: 蜀葵花白者。 阴干,为未服之。(《本草图经》)④治鼻面酒ZA: 蜀葵花一合,研细,腊月脂调敷,每夜用之。(《仁存堂经验方分)⑤治蝎螫: 蜀葵花、石榴花、艾心等分。并取阴干,合捣,和水涂全螫处。(补缺肘后方》)⑥洽烫伤: 棋盘花三朵,泡麻油二两,搽患处。 (《贵州草药》)                                                             
                                                        
                                                     | 
                                                	
                                            	
                                            	
                        
                            
| 
                                
                                用法:
                                
                                             | 
                                                                                                                                        
                                                    
                                                        
                                                            内服:煎汤,1~2钱;或研末。外用:研末调敷。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1-3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 
                                                	
                                            	
                                            	
                        
                            
| 
                                
                                注意事项:
                                
                                             | 
                                                                                                                                        
                                                    
                                                        
                                                            《四川中药志》:孕妇忌用。
《四川中药志》:孕妇忌用。                                                             
                                                        
                                                     | 
                                                	
                                            	
                                            	
                        
                            
| 
                                
                                性状:
                                
                                             | 
                                                                                                                                        
                                                    
                                                        
                                                            性状鉴别花卷曲,呈不规则的圆柱状,长2-4.5cm。有的带有花萼和副萼,花萼杯状,5裂,裂片三角形,长1.5-2.5cm,副萼6-7裂,长5-10mm,两者均呈黄褐色,并被有较密的星状毛。花瓣皱缩卷折,平展后呈倒卵状三角形,爪有长毛状物。雄蕊多数,花丝联合成筒状。花柱上部分裂呈丝状。质柔韧而稍脆。气微香,昧淡。显微鉴别粉末特征:粉棕色。①花粉粒圆球形,淡黄色,直径107-154μm,外壁具刺状突起,萌发乱及孔沟均不易察见。②星状毛,常为3-10分枝,每分枝为单细胞,稍有弯曲,直径13-33μm,长82-740μm,细胞壁较厚,胞腔明显。③螺纹导管细长,直径8-14μm。④花丝表皮细胞排列较紧,多与导管在一起。                                                             
                                                        
                                                     | 
                                                	
                                            	
                                            	
                        
                            
| 
                                
                                炮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