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现在谁还有这样的品德。

回复3 | 查看474
楼主
楼主2024-5-18 08:14:30 来自手机 使用道具 只看此人 举报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范仲淹少时祷告神灵,问日后能否当上宰相,卦象示以不能,又祷告,“不然,愿为良医。”

  范仲淹后来大愿得偿,官至参政知事(相当于副宰相),推动庆历新政,致力国强民富,不过他也没放弃良医梦。他熟读《素问》,精通医理,尤其重视“气”的作用,“看《素问》一遍,则知人之生可贵也,气须甚平也,和自此养,疾自此去矣”;他还研究用药,同僚韩琦牙痛,他建议视情况用硫黄沫揩涂或用搜风药,朋友尹洙希望清暑热,他开出“花蛇散”的方子;有感于当时医生数量少、水平不高,他建议国子监选派名医,传授医学典籍,培养医药人才。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医者的地位却不高,与乐师等均属于士农工商中的“工”,其社会地位非但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有天壤之别,就连与主政一方的官员、掌管事务的小吏也难以比拟。无怪乎当时就有人质疑,“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失于卑耶?”不过,范仲淹的回答很有境界:“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他所考虑的不是职业地位、个人成就,而是能否“能及小大生民”,如能,余皆不足论。

  良相良医两相宜,与范仲淹同此心念的代不乏人。相传汉代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每月定期在公堂上接诊百姓;南北朝“山中宰相”陶弘景撰《本草经集注》七卷,增扩可供使用的药物种类达七百三十种;唐代名相狄仁杰尤善针灸,其一针落巨瘤的传说流传至今;唐代名相陆贽被降为忠州别驾后,集“古方名方”编录《陆氏集验方》五十卷,为当地祛除疾疫尽心尽力;刘禹锡汇集个人治疗疾病的效验方剂,编成了《传信方》两卷;苏轼、沈括所集药方被后人合编为《苏沈良方》;曾经官拜右丞相的南宋洪遵将“平生用之有著验者”“虽未及用而传闻之审者”以及引用的医家验方合编为《洪氏集验方》;明代以副都御史巡抚湖广的王纶钻研医学,《慈溪县志》说他“朝听民讼,暮疗民疾,历著奇验”。

  良相救世良医救人

  主政者身居要位,一个政策、一条制度、一种方式,甚至一己之好都会对百姓的生存、生产、生活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位置越高,能力越强,影响越大,惠泽万方,谈何容易,略有不慎,倒是流弊丛生,救世转为误世甚至害世。“一不如礼,在我者甚微,而民有不得其死者矣”,是以要求从政者仁民爱物,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并非虚言。

  医生所面对的是患者个人,但涉及健康和生命安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同样不能大意,同样需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医虽“工匠”,更为仁术,社会对医者的期望值没有丝毫降低。晋代杨泉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从心术到智慧,再到品行,与对居官莅民者的要求如出一辙。医生对自己的要求也没有丝毫降低,古代学徒满师,师傅常会送一把雨伞一盏灯笼,鼓励徒弟遇病患一心赴救,不图酬报,践仁行义,不辱师名。孙思邈更是指出“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博爱之心,早已超出技艺之域,与“为政以德”名异而实同。

  良相治国良医治病

  知医懂药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推崇,这就不难理解古时很多优秀的治理者也知医懂药,有的甚至就是行家,如岐伯、黄帝、尝百草的神农、制汤药的伊尹等等。春秋战国时秦国名医医和提出“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看似一语惊人,实乃正本清源。后来黄庭坚“诚求活国医,何忍弃和缓”,陆游“胸次岂无医国策,囊中幸有活人方”,辛弃疾“万金不换囊中术,上医元自能医国”,希望用医学思维疗救国家,更说明治国治病相类,医相原本同源。

  从受治者的角度看,社会组织结构的系统化、一体化及其运转模式,与人的组织结构功能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其问题治理与人的疾病救治在思维、方法上也极其相似,正如刘伯温《郁离子》所言,“故治乱,证也;纪纲,脉也;道德、政刑,方与法也;人才,药也。”“其方与证对,其用药也无舛,天下之病有不瘳者鲜矣。”更值得一提的是,就治理本身,治国治病,重点都不是治,而是主张不治而治,未病先治,《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扁鹊称其长兄医术最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这正是治理的最高境界。

  良相勤政良医勤症

  政务繁冗,千头万绪,即便不是事必躬亲,为政者宵衣旰食、夙兴夜寐,也属常见。为相难,为医亦难,为良医更难。古之从医,要精通《易经》等儒家经典,更要熟读医学药学经典,“非《素问》,无以识病,非《本草》,无以识药;非《脉经》,无以诊候而知寒热虚实之证。”要亲身实践,“九折臂而成医”“三折肱知为良医”;要有恒心、孜孜不倦,“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要专心凝神,“医家切须自养精神,专心道业,勿涉一毫外务……倘精神不足,则厌烦苟率,而艰于深心用意矣。”

  一勤天下无难事,良相良医皆然。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孙思邈“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清代名医叶天士继承家学,并转益多师十七人,一生忙于诊病、出行,活了八十岁,亦无暇著书立说,其《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均为门人、后人整理。

  以范仲淹之勤奋,如不从政,定当成为青史留名的良医。不过,做不到像范仲淹一样高居庙堂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也不必遗憾。良相良医原无论,一是为国为民心。远处江湖同样可以心怀天下,同样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同样会散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注: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仅供参考,看病请到正规医院

使用道具 举报

3条回复
神回复
沙发
倪野徒(24级)
2024-5-22 12:40:10 来自手机 使用道具 只看此人 举报
look here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2024-5-22 15:02:23 来自手机 使用道具 只看此人 举报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2024-5-28 18:19:09 来自手机 使用道具 只看此人 举报
哪里的文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模式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倪师之家

GMT+8, 2024-11-21 23:56 , Processed in 0.113492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返回顶部 bot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