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
                                
                                             | 
                                                                                                                                        
                                                    
                                                        
                                                            石猴子                                                             
                                                        
                                                     | 
                                                	
                                            	
                                            	
                        
                            
| 
                                
                                别名:
                                
                                             | 
                                                                                                                                        
                                                    
                                                        
                                                            小五爪龙、五爪金龙、小红藤、小红药、铜丝绊、小红花、钢丝绊、小红袍、跳三步、九节莲、飞石莲、小九节铃                                                             
                                                        
                                                     | 
                                                	
                                            	
                                            	
                        
                            
| 
                                
                                出处:
                                
                                             | 
                                                                                                                                        
                                                    
                                                        
                                                            出自《云南中草药》                                                             
                                                        
                                                     | 
                                                	
                                            	
                                            	
                        
                            
| 
                                
                                来源:
                                
                                             |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 
                                                	
                                            	
                                            	
                        
                            
| 
                                
                                性味:
                                
                                             | 
                                                                                                                                        
                                                    
                                                        
                                                            寒。涩、微苦、辛                                                             
                                                        
                                                     | 
                                                	
                                            	
                                            	
                        
                            
| 
                                
                                归经:
                                
                                             | 
                                                                                                                                        
                                                    
                                                        
                                                            肾、脾                                                             
                                                        
                                                     | 
                                                	
                                            	
                                            	
                        
                            
| 
                                
                                功效:
                                
                                             | 
                                                                                                                                        
                                                    
                                                        
                                                            生饥接骨、止血消炎、活血、舒筋活络、祛风除湿、止血生饥                                                             
                                                        
                                                     | 
                                                	
                                            	
                                            	
                        
                            
| 
                                
                                应用举例:
                                
                                             | 
                                                                                                                                        
                                                    
                                                        
                                                            ①治小儿高热惊厥:石老鼠根一钱,钩藤二钱,七叶一枝花根二钱,水煎服。(《江西草药》)  ②治小儿风热,惊风和疝气痛:三叶青块根三至五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肺炎:石老鼠根,瓜子金、枸骨根各三钱,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④治肝炎:石老鼠根五钱,虎刺根、茜草根各一两,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⑤治银环蛇咬伤:石猴子全草或块根,加冷水捣烂成浆,内服五钱,外涂擦伤处,此为主药。再用叶上针煎水,冷却后外洗,并内服适量,服药后只能饮冷水,不能饮热水。(湖南《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⑥治蛇咬:㈠银环蛇咬伤:有角乌蔹莓块根二至三个捣烂,剪去头发,敷头顶囟门处(百会穴)。㈡五步蛇咬伤:有角乌蔹莓块根五钱至一两,切碎,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⑦治痈疖疔毒,蜂窝织炎,咽炎,扁桃体炎,淋巴结结核等症:鲜雷胆子和水或酒磨成粘糊,涂擦患处,或以纱布蘸药液湿敷,日三至四次。凡属口腔、阴囊等薄嫩皮肤处以水磨较好。(湖南《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⑧治哮喘:石老鼠根、贝母、桔梗各一钱,水煎服,每日一剂。  ⑨治跌打损伤:石老鼠根一两,研末,黄酒送服。  ⑩治外伤出血:石老鼠根适量,晒干研末,撒敷包扎。(⑧方以下出《江西草药》)
①治小儿高热惊厥: 石老鼠根一钱,钩藤二钱,七叶一枝花根二钱,水煎服。( 《江西草药》)②治小儿风热,惊风和疝气痛: 三叶青块根三至五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③治肺炎: 石老鼠根、瓜子金、枸骨根各三钱,水煎服,每日一剂。 (《江西草药》)④治肝炎: 石老鼠根五钱,虎刺根、茜草根各一两,水煎服,每日一剂。 (《江西草药 》)⑤治银环蛇咬伤: 石猴子全草或块根,加冷水捣烂成浆,内服五钱,外涂擦伤处,此为主 药。再用叶上针煎水,冷却后外洗,并内服适量,服药后只能饮冷水,不能饮热水。 (湖南《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⑥治蛇咬: 一、银环蛇咬伤: 有角乌蔹莓块根二至三个捣烂,剪去头发,敷头顶囟门处( 百会穴)。二、五步蛇咬伤:有角乌蔹莓块根五钱至一两,切碎,水煎服。(《浙江民间常 用草药》)⑦治痈疖疔毒,蜂窝织炎,咽炎,扁桃体炎,淋巴结结核等症: 鲜雷胆子和水或酒磨成粘 糊,涂擦患处,或以纱布蘸药液湿敷, 日三至四次。凡属口腔、阴囊等薄嫩皮肤处以水磨较好。(湖南《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⑧治哮喘: 石老鼠根、贝母、桔梗各一钱,水煎服,每日一剂。⑨治肤打损伤:石老鼠根一两,研末,黄酒送服。⑩治外伤出血: 石老鼠根适量,晒干研末,撒敷包扎。(⑧方以下出《江西草药》)                                                             
                                                        
                                                     | 
                                                	
                                            	
                                            	
                        
                            
| 
                                
                                用法:
                                
                                             |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 
                                                	
                                            	
                                            	
                        
                            
| 
                                
                                注意事项:
                                
                                             | 
                                                                                                                                        
                                                    
                                                        
                                                            孕妇禁服。                                                             
                                                        
                                                     | 
                                                	
                                            	
                                            	
                        
                            
| 
                                
                                性状:
                                
                                             | 
                                                                                                                                        
                                                    
                                                        
                                                            根纺锤状或块状,常数枚相连续,每枚长2~3厘米,径7~13毫米,表面灰棕色,有纵皱及须根。质硬,断面粉棕色,中央有木质心。性状鉴别块根呈纺锤形、卵圆形、葫芦形或椭圆形,一般长1.5-6cm,直径0.7-2.5cm。表面棕褐色,多数较光滑,或有皱纹和少数皮孔状的小瘤状隆起,有时还有凹陷,其内残留棕褐色细根。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而粗糙,类白色,粉性,可见棕色形成层环。气无,味甘。显微鉴别块根横切面:木栓层薄,细胞常4-5层。皮层散有直径96-123μm的粘液细胞,细胞内有长57-65μm的针晶束,部分皮层细胞含棕色物。韧皮部细胞较小,排列紧密。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稀少,常数个相聚,径向排列,周围常有木纤维,射线宽阔,也散有含外晶束的粘液细胞。本品基本薄壁细胞多充满淀粉粒。                                                             
                                                        
                                                     | 
                                                	
                                            	
                                            	
                        
                            
| 
                                
                                炮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