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猫儿眼
|
别名:
|
打碗棵、打盆打碗、猫眼棵、肿手棵、打碗花、猫眼草
|
出处:
|
出自《河北中药手册》
|
来源:
|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
性味:
|
毒、微寒。苦
|
归经:
|
肝、肺
|
功效:
|
拔毒、止痒、祛痰、杀虫、散结、逐水、平喘、利尿消肿
|
应用举例:
|
①治颈淋巴结结核已破成管:猫眼草煎熬成膏,适量外敷患处。(《河北中药手册》) ②治癣疮发痒:猫眼草研末,香油或花生油、猪油调敷患处。(《河北中药手册》)
①治颈淋巴结结核已破成管:猫眼草煎熬成膏,适量外敷患处。(《河北中药手册》)②洽癣疮发痒:猫眼单研末,香油或花生油、猪油调敷患处。(《河北中药手册》)
|
用法:
|
1~3钱;外用适量,熬膏外敷或研粉用香油调敷患处。
外用:适量,熬膏外敷或研末调敷。内服:煎汤,3-9g;或入丸剂。
|
注意事项:
|
体弱及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气虚、阴伤、脾胃衰弱者及孕妇忌服。 《本草经集注》: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
性状:
|
性状鉴别全草长20-40cm。茎呈圆柱形,直径2-3mm;表面黄绿色,基部呈紫红色,具纵纹;质脆易折断。叶互生,无柄,叶片狭长形,易脱落往往皱缩,长2.5-5cm,宽2-3mm。茎上部的分枝处有的叶轮生。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多歧聚伞花序,基部的叶状苞片呈半月形至三角状肾形。蒴果三棱状卵圆形,光滑,气特异,味淡。显微鉴别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壁较平直,未见气孔;下表皮细胞壁略是波状弯曲,气孔多数,不定式。茎的表面观:表皮细胞类长方形、长条形,纵向延长,气孔多数。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类长方形细胞,纵向延长。皮层细胞大小不一,卵圆形、长方形,切向延长;中柱鞘纤维束排列呈1轮,于韧皮部外侧,每个纤维群由10余个至20多个纤维组成;木质部由导管、木薄壁细胞、木纤维组成,导管较大而稀少;木射线细胞l-3列,狭长而校随部薄壁细胞圆形;中央全为空隙。
|
炮制:
|
醋甘遂:取净甘遂,用醋拌匀,炒至微干,晾凉。每100kg甘遂,用醋30kg。
甘遂:拣去杂质,用水漂净,捞出,晒干。醋甘遂:取净甘遂,用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干(每甘遂100斤,用醋30~50斤)。煮甘遂:取净甘遂与豆腐同放铜锅内,加水煮透,取出,除去豆腐,晒至八成干,切碎晒干(每甘遂100斤,用豆腐50斤)。煨甘遂:取净甘遂置锅内,加入麦麸同炒至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每甘遂100斤,用麦麸30~40斤)。 ①《雷公炮炙论》:采得(甘遂)后,去茎,于槐砧上细锉,用生甘草汤,小荠苨自然汁二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为度,漉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 ②《本草汇言》:甘遂用甘草水浸三日,晒干,再以面裹煨熟用。
1.甘遂:拣去杂质,用水漂净,捞出,晒干。 2.醋甘遂:取净甘遂,用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干,(每甘遂100斤,用醋30-50斤)。 3.煮甘遂:取净甘遂与豆腐同放铜锅内,加水煮透,取出,除去豆腐,晒至八成干,切碎晒干。(每甘遂100斤,用豆腐50斤)。 4.煨甘遂:取净甘遂置锅内,加入麦麸同炒至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每甘遂100斤,用麦麸30-40斤)。 5.土制:先将细土炒热,加入甘遂用微火炒至膨胀发黄时,筛去黄土即得。 6.《雷公炮炙论》:采得(甘遂)后,去茎,于槐砧上细锉,用生甘草汤,小荞苨自然汁二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为度,漉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 7.《本草汇言》:甘遂用甘草水浸三日,晒干,再以面裹煨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