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小桃红
|
别名:
|
红白二元、红黑二丸、岩丸子、鸳鸯七、水八角、一口血、一点血、山海棠、野秋海棠、老背少、红白二丸
|
出处:
|
《救荒本草》
|
来源:
|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
|
性味:
|
平、微寒。苦、酸
|
归经:
|
|
功效:
|
止血止立活血调经、痛经、镇痛
|
应用举例:
|
①治关节风湿痛:鲜凤仙一两。水煎调酒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风气痛:凤仙叶煎汤洗之。(《岭南采药录》) ③治跌打损伤:凤仙捣汁一杯,黄酒冲服。(《湖南药物志》) ④治瘰疬、发背、一切痈肿:鲜凤仙草捣烂敷患处。或用鲜风仙全株连根洗净,捣烂,放铜锅内,加水煮汁二次,过滤,将两次之汁,合并再熬,浓缩成膏,涂纸上,贴患处,一日一换。(《江西民间草药》) ⑤治痈疽恶毒:凤仙三至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⑥治蛇头疔:鲜凤仙取下半截连根叶用,捣烂敷肿处。或同甜酒酿糟捣烂敷。(《江西民间草药》) ⑦治指甲炎肿痛(俗称换指甲):鲜风仙叶一握。洗净后加些红糖,共捣烂,敷患处,日换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⑧治溃疡日久:凤仙,冰片。研末干搽。(《湖南药物志》) ⑨治受湿后脚面肿:凤仙连根带叶,共捣细,加砂糖和匀,敷肿处。(《云南中医验方》) ⑩治脚气肿胀:鲜凤仙(捣烂)、鲜紫苏茎叶等分。水煎,放盆或小桶内,先熏后淋洗。(《江西民间草药》) ⑾治蛇咬伤:鲜凤仙五两。捣烂绞汁服,渣外敷。(《福建中草药》) ⑿噎食不下。用凤仙花子,酒浸三夜,晒干,研为末,加酒调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八粒,温酒送下。 ⒀咽中骨鲠。用白凤仙子研水一大口,倒在竹筒中灌入咽内,鲠物即可变软,或把凤仙子研末吹喉亦可。不宜着齿,免齿受损。 ⒁蛇咬伤伤。用凤仙花捣酒服。 ⒂打伤肿痛。用凤仙叶捣成泥,涂肿破处,药干即换,一夜血散。冬季则用预采的干叶研成末,水调涂。
|
用法:
|
2~5钱。
内服:煎汤,6-15g;研末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
|
注意事项:
|
|
性状:
|
性状鉴别:根茎较粗,多为双球形,直径1-2cm,表皮干燥皱缩,显深褐色或棕褐色,下部须根丛生,呈纤维状,黑褐色;质地较软,易折断,断面呈黄白色,纤维性。气微,味甘、苦。
|
炮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