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猫儿刺
|
别名:
|
刺揪子、三尖角刺、相枕刺、雀不站、老鼠刺
|
出处:
|
出自《贵州草药》
|
来源:
|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
性味:
|
寒。苦
|
归经:
|
肺
|
功效:
|
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利咽、明目、清肺止咳
|
应用举例:
|
①治肺热咳嗽:猫儿刺五钱,岩莲花、一朵云各二钱,煨水服。 ②治喉头肿痛:猫耳刺,牛膝、八爪金龙各三钱,水黄连二钱,白糖一两,煨水服。 ③治翳子:猫儿刺、水皂角、一朵云各五钱,桑叶二钱,翳子草一两,煨水服;另用适量煨水熏眼部。
|
用法:
|
0.5~1两;外用适量,煎水熏眼部。
内服:煎汤,15-30g。
|
注意事项:
|
脾胃虚寒及肾阳不足者慎服。
|
性状:
|
性状鉴别叶类长方形或长椭圆状方形,偶有长卵圆形,长3-8cm,宽1-3cm。先端有3个较大的硬刺齿,顶端1枚常反曲,基部平截或宽楔形,两侧有时各有刺齿1-3枚,边缘稍反卷;长卵圆形叶常无刺齿。上表面黄绿色或绿褐色,有光泽,下表面灰黄色或灰绿色。叶脉羽状,叶柄较短。革质,硬而厚。气微,味微苦。以叶大、色绿者为佳。显微鉴别叶片横切面:表皮细胞类方形,外被角质层。栅栏组织约3列细胞,海绵组织有草酸钙簇晶,直径20-30μm。中脉维管束的木质部呈新月形,木质部上方的凹下处与韧皮部外侧有纤维束。
|
炮制:
|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闷,切丝,干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