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
|
伏兔
|
别名:
|
外勾,外丘。
|
归经:
|
足阳明胃经
|
定位:
|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
解剖:
|
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
主治:
|
腰痛膝冷,下肢麻痹,疝气,脚气。
|
穴义:
|
胃经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
|
针刺:
|
直刺l~2寸。
|
备注:
|
|
名词解释:
|
1)伏兔。伏,停伏、降伏也。兔,卯木也,风也。伏兔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随风气飘扬和随经水冲涮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积,如停伏之状,故名伏兔。2)外沟、外丘。外,外部也。丘,丘陵、土丘也。外沟、外丘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且沉降在胃经经脉之外。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脾土微粒沉降堆积于胃经之外,故名。
|
配伍:
|
配髀关、阳陵泉治下肢痿痹。
|
特征:
|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脾土微粒。
|
规律:
|
地部经水由脾土中渗出后下行阴市穴,脾土微粒则固化于穴周内外。
|
倪师注解:
|
倪海厦老师:注:跪着时,肌肉隆起就像兔子一样,所以叫伏兔穴。
|
治法:
|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
穴位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