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
|
承泣
|
别名:
|
鼷穴,面髎,溪穴。
|
归经:
|
足阳明胃经
|
定位:
|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
解剖:
|
在眶下缘上方,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动、静脉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及动眼神经下支的肌支,面神经分支。
|
主治:
|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
|
穴义:
|
足阳明胃经的气血由本穴而出,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
|
针刺:
|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
备注:
|
足阳明经、阳跷、任脉交会穴。
|
名词解释:
|
1)承泣。承,受也。泣,泪也、水液也。承泣名意指胃经体内经脉气血物质由本穴而出。胃经属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多气,即是多气态物,多血,血为受热后变为的红色液体,也就是既多液又多热。胃经的体表经脉气血运行是由头走足,为下行,与其构成无端循环的胃经体内经脉部分,气血物质的运行则为散热上行。本穴物质即为胃经体内经脉气血上行所化,在体内经脉中,气血物质是以气的形式而上行,由体内经脉出体表经脉后经气冷却液化为经水,经水位于胃经之最上部,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泪液之要滴下,故名承泣。2)鼷穴、面髎、溪穴。鼷穴,地部之小洞也。面髎,面部之孔隙也。溪穴,孔隙中流水的小溪也。鼷穴、面髎、溪穴名意皆指有地部孔隙沟通阳明胃经体内与体表经脉,气血物质内外相通。3)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由胃经体内经脉气血外出变化而来,胃经体内经脉气血出体表后既有液化之水又有温热之气,气血物质的阴阳相济之性同于跷脉,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此外,本穴的地部经水其性又同于任脉,可循地部别走任脉的承浆穴,故其又为任脉足阳明之会。
|
配伍:
|
配太阳治目赫肿痛,配阳白治口眼歪斜。
|
特征:
|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以及天部的温热之气。
|
规律:
|
经水循地部层次下走任脉的承浆穴,温热之气的浊重部分循胃经下行,阳热之气交于阳跷脉。
|
倪师注解:
|
倪海厦老师:注:主要用来诊断,这眼珠子,下眼袋拉开一看,这个人眼翳从下往上升,就知道是足阳明胃经的问题,升到瞳孔边把眼睛遮住就看不到了。
|
治法:
|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无灸。
|
穴位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