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张元素《医学启源》用药及制方例

回复0 | 查看98
楼主
sjshhshs(17级)
楼主2024-2-23 21:53:07 来自手机 使用道具 只看此人 举报
本帖最后由 sjshhshs 于 2024-2-23 22:00 编辑

一 随证治病用药
   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蔓荆,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顶巅痛,〔用〕藁本,除去川芎。肢节痛,用羌活,风湿亦用之。
   小腹痛,用青皮、肉桂、茴香。腹痛用芍药,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黄柏。腹中窄狭,〔用〕苍术、麦芽。下部腹痛川楝子。
   腹胀用姜制浓朴、紫草。腹中实热,用大黄、芒硝。心下痞,用枳实、黄连。肌热去痰,用黄芩;〔肌热〕亦用黄芩 。
   虚热,用黄芩,亦止虚汗。胁下痛,往来寒热,用柴胡。胃脘痛,用草豆蔻。
   因气刺痛,用枳〔壳〕,看何经,分以引经药导之。
   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根,以酒浸煎。茎中痛,用甘草〔梢〕。
   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去痰。用白术(枳实、半夏、防风、苦参、泽泻、苍术)。
   破滞气,用枳壳、(高者用之,能损胸中至高之气,三二服而已。)(陈皮、韭白、木香、白豆蔻、茯苓)。
   调气用木香、(香附、丁香、檀香、沉香。)补气用人参、(用)石膏、粳米。
   去滞气用青皮,多则泻元气。
   破滞血用桃仁、苏木、(红花、茜根、玄胡索、郁李仁)。
   补血不足,用甘草(当归、阿胶。)和血用当归,凡血受病皆用。
   血刺痛用当归,详其上下用根梢。(上部血,防风为使〔牡〕丹皮、剪草、天麦二门冬。中部血,黄连使。下部血,地榆为使。新血红色,用生地黄;陈血瘀色,用熟地黄。)
   去痰用半夏,热痰加黄芩,风痰加南星。
   胸中寒邪痞塞,用陈皮、白术。然,多则泻脾胃。
   嗽用(五味子、杏仁、贝母),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
   去中焦湿与痛,用黄连,泻心火故也。
   去下焦湿肿及痛,并膀胱火,必用汉防己、龙胆草、黄柏、知母。渴者用干〔葛〕、茯苓(天花〔粉〕、乌梅),禁半夏。
   心烦者,用栀子(牛黄、朱砂、犀角、茯苓)。
   饮水多致伤脾,用白术、茯苓、猪苓。喘用阿胶。宿水不消,用黄连、枳壳。水泻,用白术、茯苓、芍药。肾燥用香豉。
   疮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药,如黄芩、黄连,详上下分根梢及引经药〔则可〕。
   小便黄用黄柏,涩者加泽泻(余沥者加杜仲)
   惊悸恍惚,用茯神、(虎〔睛〕)(凡春加防风、升麻;夏加黄芩、知母、白芍药;秋加泽泻、茯苓;冬加桂、桂枝。)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寒热相杂,亦用甘草,调和其性也;中满者禁用。经曰:中满勿食甘。

(二)用药凡例
   凡解利伤风,以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经曰:辛甘发散为阳。风宜辛散,防风味辛,〔乃〕治风通用,故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
   凡解利伤寒,以甘草为君,防风、白术为佐,是其寒宜甘发散也。或有别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选用,其分两以〔君〕臣论。
   凡水泻,茯苓、白术为君,芍药、甘草佐之。
   凡诸风,以防风为君,随证加药为佐。
   凡嗽,以五味子为君,有痰者半夏为佐;喘者阿胶为佐;有热无热,俱用黄芩为佐,但〔分〕两多寡不同耳。
   凡小便不利,黄柏、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使。
   凡下焦有湿,龙胆草、汉防己为君,黄柏、甘草为佐。
   凡痔漏,以苍术、防风为君,甘草、芍药为佐,详别证加减。
   凡诸疮,以黄连为君,甘草、黄芩为佐。
   凡疟疾,以柴胡为君,随所发之时,所属〔之〕经,分用引经〔药佐之〕。
   以上皆用药之大要,更详别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逐款加减用之〕。

(三)解利外感
   伤风者恶风,用防风二钱,麻黄一钱,甘草一钱。
   如头痛,加川芎一钱;项下脊旁至腰病者,羌活一钱;体沉重,制苍术一钱;肢节痛,羌活一钱;目痛鼻干及痛,升麻一钱;或干呕、或寒热、或胁下痛者,俱加柴胡一钱。
   伤寒恶寒者,麻黄二钱,防风一钱,炙甘草一钱;头沉闷者,羌活一钱。
   伤寒表热,服石膏、知母、甘草、滑石、葱、〔豉〕之类寒药,汗出即解。如热病半在表、半在里,服小柴胡汤能令汗出而愈(者)。
   热甚,服大柴胡汤之下;更甚者,小承气汤下之;里热大甚者,调胃承气汤下之,〔或〕大承气汤下之。发黄者,茵陈汤下之;结胸中,陷胸汤下之。此皆大寒之利药也。又言:身恶寒,麻黄汤汗泄之,热去身凉即愈。

(四)伤寒热食物
   伤西瓜、冷水、牛乳寒湿之物,白术二钱,川乌半钱,防风一钱,丁香一个,炙甘草一钱。
   伤羊肉、面、马乳皆湿热之物,白术一钱,黄连一钱,大黄二钱,炙甘草半钱,制黄芩一钱。
   以上二证,腹痛加白芍药一钱;心下痞,枳实一钱;腹胀,浓朴半钱;胸中不利,枳壳半钱;腹中寒,陈皮三分;渴者,白茯苓一钱;腹中窄狭,苍术一钱;肢体沉重,制苍术一钱;因怒而伤者,甘草半钱;因忧而伤者,枳壳半钱;因喜而伤者,五味子半钱;因悲而伤者,人参半钱。大抵伤冷物以巴豆为君,伤热物以大黄为君,详认病证,添加为佐之〔药〕,或丸或散〔均〕可也。

(五)目疾
   目疾暴发赤肿,羌活、防风、柴胡、香白芷、升麻、二制黄芩、黄连、甘草。白睛红,白豆蔻;少许,则当归为主。(去眼翳,谷精花、蝉蜕、瞿麦、秦皮。养目血,菊花。明目,蕤仁、蜀椒、龙脑。)凡眼暴发赤肿,以防风、黄芩为君以泻火;和血为佐,黄连、当归是也;兼以各经药引之。凡目昏暗,以熟地黄、当归根为君,以羌活、防风、甘菊花、甘草之类为佐。

(六)泻痢水泄
   凡痢疾腹痛,以白芍药、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见血先后,分三焦热〔论〕。
   凡泻痢小便白,不涩为寒,赤涩为热也。
   又法曰:完谷不化,而色不变,吐利腥秽,澄澈清冷,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脉细而微者,寒证也。
   谷虽不化,而色变非白,烦渴,小便赤黄而或涩者,热证也。
   凡谷消化,无问他证及色变,便为热也。
   寒泄而谷消化者,未之有也。
   泻痢,白术、甘草;水泻,米谷不化,防风;伤食微加大黄;腹胀,浓朴;渴者,白茯苓;腹痛,白芍药、甘草为主;冬月,白芍药一半,白术一半,夏月制黄芩。
   先见脓血,后见大便者,黄柏为君,地榆佐之;脓血相杂而下者,制大黄;先大便而后脓血者,黄芩二制,皆以当归根梢,详其上下而用之;腹不病,白芍药半之。
   身体困倦,目不欲开,口不欲言,气不足也。黄芪 、人参;沉重者,制苍术。不思饮食者,木香、藿香叶。里急,大黄、芒硝、甘草下之。后重者,木香、藿香、槟榔和之。

(七)中风
   手足不遂者,中府也,病在表也,当先发汗,羌活、防风、升麻、柴胡、甘草各二钱,作一服,取发汗,然后行经养血,当归、秦艽、甘草、独活各一两,行经〔者〕、随经用之。
   耳聋目瞀及口偏,邪中藏也,病在里也,当先疏大便,然后行经。白芷、柴胡、防风、独活各一两,又川芎半两,薄荷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温酒下,茶清亦可。

(八)破伤风
   脉浮在表,当汗之;脉沉在里,当下之。
   背后搐〔者〕,羌活、防风、独活、甘草。
  〔向〕前搐者,升麻、白芷、防风、独活、甘草。
   两傍搐者,柴胡、防风、甘草;右搐者,白芷加之。

(九)破伤中风法
   经曰:凡疮热甚郁结,而荣卫不得宣通,故多发白痂,是时疮口闭塞,气不通泄,热甚则生风也。
  《治法》曰:破〔伤〕中风,风热燥甚,怫郁在表,而里气尚平者,善伸数欠,筋脉拘急,或时恶寒而搐,脉浮数而弦者,以辛热治风之药,开冲结滞,荣卫宣通而愈也。凡用辛热之药,或以寒凉之药佐之尤妙,免致药不中病,而风转甚。
   若破〔伤〕中风,表不已,而渐入于里,则病势转甚;若里未太甚,而脉在肌肉者,宜以退风热、开结滞之寒药调之。或以微加治风辛热药,亦得以意消息,不可妄也。至宝丹亦凉药也。如〔热〕甚于里,以大承气汤下之。

(十)疮疡
  (苦寒为君:黄芩、黄柏、黄连、知母、生地黄酒洗。
   甘〔温〕为佐:黄芪、人参、甘草。
   大辛解结为臣:连翘、当归、藁本。
   辛温活血去〔瘀〕:当归梢、苏木、红花、牡丹皮。)
   脉浮者为病在表也,宜行经:黄连、黄芩、连翘、当归、人参、木香、槟榔、黄柏、泽泻。
   在腰以上至头者,枳壳仍作引药,引至疮所。
  (出毒消肿:鼠粘子。排〔脓〕:肉桂。
   入心引血化经汗而不溃,〔伤〕皮:王瓜根、京三棱、莪术、黄药子。痛甚:黄芩、黄连、黄柏、知母。)
   脉沉者病在里也,当疏利脏腑,利后,用前药中加大黄,取利为度,随虚实定分两。痛者,止以当归、黄芪止之。

(十一)妇人
   产妇临月未诞者,凡有病,先以黄芩、白术安胎,然后用治病药。发热及肌热者,黄连、黄芩、黄芪 、人参。腹痛者,白芍药、甘草。感冒者,根据前解利。
   产后诸病,忌用白芍药、黄芩、柴胡。内恶物上冲,胸胁痛者,大黄、桃仁。血刺痛者,当归。内伤发热,黄连。渴者,白茯苓。一切诸病,各根据前法,惟渴去半夏,喘嗽去人参,腹胀忌甘草。
   妇人带下,举世皆曰寒,误之甚矣。所谓带下者,任脉之病也。经曰: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于咽喉,上颐循面入目。注言:任脉自胞上,过带脉,贯络而上,然其病所发,正在带脉之分,而淋沥以下,故曰带下也。
其赤白说者,〔与〕痢义同,而无〔独〕寒者。法曰:头目昏眩,口苦舌干,嗌咽不利,小便赤涩,大便涩滞,脉实而数者,皆热证也。

(十二)小儿
   小儿但见上窜及摇头切牙,即是心热,黄连、甘草。
   眼目连闪,肝热,柴胡、防风、甘草。
   若左腮发红,是肝风,与钱氏泻青丸。
  〔右〕腮发红,肺热,与泻白散。
   额上发红者,是心热,与黄连一味。
   鼻上红,是脾热,与钱氏泻黄散。
   颏上红者,肾热,知母、黄柏皆二制,甘草炙。
   凡〔治〕小儿病,药味与大人同,只剂料等差少。
   如见腮、目胞赤,〔呵〕欠,嚏喷,惊悸,耳尖、手足梢冷,即是疮疹。三日后其证不减,亦不见疮苗,即以柴胡、升麻、甘草,〔加〕生姜煎,慎不可投以寒凉利脏腑之剂,使疮不能出,其祸不可〔测〕。
凡养小儿,酒肉油腻生硬冷物及生水等,不可多食,自无〔疳〕癖二证、惊风搐者,与破伤风同。

(十三)潮热
   潮热者,黄连、黄芩、生甘草。
   辰戌时发,加羌活;
   午间发,黄连;
   未间发,石膏;
   申时发,柴胡;
   酉时发,升麻;
   夜间,当归根。
   若有寒者,加黄芪 、人参、白术。

(十四)咳嗽
   咳嗽有声无痰者,生姜、杏仁、升麻、五味子、防风、桔梗、甘草。
   无声有痰者,半夏、白术、五味子、防风、枳壳、甘草,冬月须加麻黄、陈皮少许。
   有声有痰者,白术与半夏、五味子、防风。
   久不愈者,枳壳、阿胶。痰有五证,风、气、热、寒、温也,详见《活法机要》中。

(十五)五脏补泻法
   肝虚以陈皮、生姜之类补之,经曰:虚则补其母,水能生木,肾乃肝之母。肾,水也,若补其肾,熟地黄、黄柏是也。如无他证,钱氏地黄丸主之。实则白芍药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泻青丸主之。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心。
   心虚则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心、火也。以生姜泻肝。如无他证,钱氏安神丸是也。实则甘草泻之,如无他证,以钱氏方中重则泻心汤,轻则导赤散。
   脾虚则甘草、大枣之类补之,实则以枳壳泻之。如无他证,虚则以钱氏益黄散,实则泻黄散。心乃脾之母,以炒盐补之;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泻肺。
肺 虚则五味子补之,实则桑白皮泻之。如无他证,实则用钱氏泻白散,虚则用阿胶散。虚则以甘草补土,补其母也;实则泻子,泽泻泻其肾水。
   肾虚则熟地黄、黄柏补之,泻以泽泻之咸。肾本无实,本不可泻,钱氏止有补肾地黄丸,无泻肾之药。肺乃肾之母,金生水,补之故也。补则以五味子。
   以上五脏,于《内经·藏气法时论》中备言之,欲究其详,精看本论。
注: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仅供参考,看病请到正规医院

使用道具 举报

0条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模式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倪师之家

GMT+8, 2024-9-20 13:54 , Processed in 0.094518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返回顶部 bot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