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荞麦秸
|
别名:
|
|
出处:
|
出自《本草纲目》
|
来源:
|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
性味:
|
寒。酸
|
归经:
|
|
功效:
|
下气、止血、痈肿、滑肠、降压、消积、蚀恶肉、清热解毒
|
应用举例:
|
①治噎食:荞麦秸烧灰淋汁,入锅内,煎取白霜一钱,入蓬砂一钱,研末,每服半钱。(《海上方》) ②治深部痈肿:荞麦全草一两,打汁,用陈酒冲服,药渣外敷。(苏医《中草药手册》) ③烂痈疽,蚀恶肉,去靥痣:荞麦秸烧灰淋汁,取碱熬干,同石灰等分,密收(点患处)。(《纲目》)
|
用法:
|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烧灰淋汁熬膏涂;或研未调敷。
|
注意事项:
|
①《千金·食治》:荞麦叶,生食动刺风,令人身痒。 ②《食性本草》:叶多食则微泄。
1.《千金·食治》:荞麦叶,生食动刺风,令人身痒。 2.《食性本草》:叶多食则微泄。
|
性状:
|
性状鉴别茎枝长短不一,多分枝,绿褐色或黄褐色,节间有细条纹,节部略膨大;断面中空。叶多皱缩或破碎,完整叶展开后呈三角形成卵状三角形,长3-10cm,宽3.5-11cm,先端狭渐尖,基部心形,叶耳三角状,具尖头,全缘,两面无毛,纸质;叶柄长短不一;有的可见托叶鞘筒状,先端截形或斜截形,褐色,膜质。气微,味淡略涩。
|
炮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