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黄大豆
|
别名:
|
黄豆
|
出处:
|
出自宁原《食鉴本草》《纲目》:黄大豆秸烧灰,入点痣、去恶肉药。
|
来源:
|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
性味:
|
平、温、无毒。甘
|
归经:
|
脾、大肠、心、胃、肺
|
功效:
|
宽中、痈肿、健脾、导滞、利水、润燥、催乳、消积、下气、解毒消肿
|
应用举例:
|
①治单纯性消化不良:黄豆一斤,血藤十斤。将血藤煮取汁,浓缩前把磨好的豆浆倒进血藤汁中煮沸二十分钟,过滤去渣,浓液烘干研粉备用。小儿每次0.5~1.0克,日服四次。(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②治痘后生疮:黄豆烧研末,香油调涂。(《纲目》) ③治诸拥疮:黄豆,浸胖捣涂。(《随息居饮食谱》)
①治单纯性消化不良: 黄豆一斤,血藤十斤。将血藤煮取汁,浓缩前把磨好的豆浆倒进血藤汁中煮沸二十分钟,过滤去渣,浓液烘干研粉备用。小儿每次0.5~1.0克,日服四次。(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②治痘后生疮: 黄豆烧研末,香油调涂。 (《纲目》)③治诸痈疮: 黄豆,浸胖捣涂。 (《随息居饮食谱》)
|
用法:
|
内服:煎汤,1~3两;或研末。外用: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内服:煎汤,30-90g;或研末。外用: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
注意事项:
|
《纲目》:多食塞气、生痰、动嗽,令人身重,发面黄疮疥。
《纲目》:多食壅气、生痰、动嗽,令人身重,发面黄疮疥。
|
性状:
|
性状鉴别种子黄色,黄绿色。种皮薄,除去种皮,可见2片子叶。黄绿色,肥厚。质坚硬。气微,具豆腥味。
|
炮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