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六经辨症的思考

回复37 | 查看1029
12下一页
楼主
shinelonng(13级)
楼主2024-12-8 09:00:16 来自手机 使用道具 只看此人 举报
在伤寒论中,尝试将疾病都归为六类。那么六经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如果说是八钢。那么具体又是怎么划分?比如脑梗,算哪一经?
注: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仅供参考,看病请到正规医院

使用道具 举报

37条回复
神回复
  • shinelonng楼主
    ccad111 发表于 2024-12-18 07:55
    我发现你的理解能力有问题,我啥时候说过受骗者蠢了?是一帮自称为“神医”的网络中医,有骗子还有仅仅看过倪海厦视频后就敢上手的人,拿患者做实验,而这些对于病急乱投医的人来说,也根本没有分辨能力,上当受骗在所难免。那些个拿病人练手积累经验的,跟骗子是一样的可恶

    “轻易的相信神医”可不就是“蠢”吗?!你还说仅仅看过倪海厦先生的就上手了。我倪先生一遍视频没看完。就给自己给家人套方开药了。你觉得我是在不负责任地给自己给家人做试验对不对?!所以说你根本跟底层自学者脱节了,一现代版的“何不食肉糜”罢了!你都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学,为什么“盲目”地敢用。只会拿出高姿态去谴责他们罢了!
    点赞2 查看回复(2) 回复 只看此人 举报
  • ShaoBoom
    shinelonng 发表于 2024-12-8 13:01
    伤寒论中有“合病”“并病”的症状,也有各经的用药忌讳,比如“不可汗”“不可下”…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在于当下辨症,很多基本上已不用六经,而采取脏腑、营卫的方式。在实践中也会遇到如肢体麻木的脑梗症状,是不是表症的问题。千金三黄汤,小续命汤中皆有用到麻黄,而麻黄是一味解表药……

    的确,现在辩证用六经辨证少,在于所学不同吧,各家流派均有各家之说,一般是经方家用六经多,来源于伤寒杂病论,也就是现在的伤寒金匮。我个人学到的六经是和“五运六气”这种有关系,具体就是“太阳寒水,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这是天地的气,人体也有气,分为“正气,邪气“,对于人体的正气就是按照“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厥阴”顺序,邪气入体就是反着来,所以会有先入太阳,所以六经辩证是和正气是相关系的。《伤寒论》辨太阳病病脉证病治法条辨开篇就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和太阳寒水的关系,我学到的就是“常人表面皮肤是凉的,是有一层水气在,把内外隔开,但这层水汽是不断地代谢循环的,这层水气就是太阳寒水”,至于说对错不重要,只是一种看法。更具体的可以看一下刘力红老师的《思考中医》,关于六经的分类比我认识的清楚。
    八纲辨证和六经我觉得是相互补充的,就是帮助六经辩证用药的,比如阳明不可汗是指纯阳明证来说,就是热症,此时发汗会导致津液更亏,要用承气汤急下存阴,太阳不可下是因为太阳为表证,表证攻下会造成表邪下陷,结胸等,所以要发汗,具体还要看临床。当然以上六经只是从正气角度来看的,如果不是邪气的话就属于杂病的范畴了,所以六经辩证应当还有个分类是“杂病”。不过不需要纠结这些,这些都是一种辩证的方法,很多时候难也是难在这里。用药上就是按照经方来用药了,就像你说的脑梗,如果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就是有表证了,就可以用桂枝汤解表,这就是太阳病治法。
    以上均是个人观点,目前学艺不精,仅供参考。
    点赞1 查看回复(2) 回复 只看此人 举报
  • shinelonng楼主
    ShaoBoom 发表于 2024-12-10 11:21
    的确,现在辩证用六经辨证少,在于所学不同吧,各家流派均有各家之说,一般是经方家用六经多,来源于伤寒杂病论,也就是现在的伤寒金匮。我个人学到的六经是和“五运六气”这种有关系,具体就是“太阳寒水,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这是天地的气,人体也有气,分为“正气,邪气“,对于人体的正气就是按照“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厥阴”顺序,邪气入体就是反着来,所以会有先入太阳,所以六经辩证是和正气是相关系的。《伤寒论》辨太阳病病脉证病治法条辨开篇就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和太阳寒水的关系,我学到的就是“常人表面皮肤是凉的,是有一层水气在,把内外隔开,但这层水汽是不断地代谢循环的,这层水气就是太阳寒水”,至于说对错不重要,只是一种看法。更具体的可以看一下刘力红老师的《思考中医》,关于六经的分类比我认识的清楚。
    八纲辨证和六经我觉得是相互补充的,就是帮助六经辩证用药的,比如阳明不可汗是指纯阳明证来说,就是热症,此时发汗会导致津液更亏,要用承气汤急下存阴,太阳不可下是因为太阳为表证,表证攻下会造成表邪下陷,结胸等,所以要发汗,具体还要看临床。当然以上六经只是从正 ...

    八纲难就难在具体含义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少阳的半表半里。是指的即有表症,也有里症。还是指症状在表皮与脏腑之间。头痛目眩发热无精神是表症还里症等等。六经个人更多的是理解成六个症状反馈系统,但似乎更多的人是理解成脏腑经络。这一块也是非常难以理解。
    点赞1 查看回复(1) 回复 只看此人 举报
  • ccad111
    六经辨证属于经方家的辩证法。见于伤寒杂病论。经方家分为两派,一个是岐黄派,一个是汤液派。岐黄派认为六经辨证与黄帝内经里讲的六经理论一致,六经与脏腑相合。而汤液派认为六经辨证中的六经与黄帝内经里的不一样,只是代表病的表里关系而已。但不管哪一派,按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法对六经的认定是没有错的。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二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肾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三少阳之为病,口苦,眼干,目眩。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四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有其症则辩其病。而六经辨证只是伤寒论中的基础辩证而已,要想达到用药治病的程度,还需要进一步辩证到方证,依然遵循着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这八纲来做进一步的辩证。一个成熟的中医人,不会局限于哪一种辩证法,六经辨证八纲辨证五行辩证气血辩证都应该熟练掌握
    点赞1 查看回复(1) 回复 只看此人 举报
  • shinelonng楼主
    ccad111 发表于 2024-12-16 08:13
    是你们把中医认为的太简单了。以为看本伤寒金匮就是初学者了。你把倪海厦老师讲的地纪全套看完,也只能算初步了解,连入门都算不上。更算不上初学者

    你们将中医神秘化、复杂化。无非是增加普通人自学中医的难度。让普通人望而却步将中医搞成精英主义,以方便自抬身价。但不论你们乐不乐意,很多自学中医的小白,听了倪海厦先生的课,就去套方治病了。中医人不想着将中医如倪先生一般,尽量搞的简洁易懂。反而各种层层加码。难怪各种衰败,难以继承!
    点赞1 查看回复(1) 回复 只看此人 举报
  • shinelonng楼主
    ccad111 发表于 2024-12-16 20:05
    是呀,听完倪海厦老师讲的课,就敢开方用药。结果连个感冒都治不好。网络上更是涌现出一大批啥病都能治的“神医”。搞的现在的人越来越怀疑中医,不相信中医了。我不否认倪海厦老师对中医的普及及传承还有无私的奉献精神。但在目前来看,却是弊大于利。我建了一个群50多人,有20多个都是上过当受过骗的。我能帮这20来人纠正他们的观点及认知,但帮不了更多的上当受骗者

    听了倪海厦先生的课连一个感冒也治不好。呵,原来你过来这里是拯救我们这些自学却注定被骗的。这功德应该很高吧!不过与你不同。我不会把他们被骗的原因归为听了倪海厦先生的课,归为他们信了中医。有幻想的人总归容易成为猎物。但放下又何其难………
    点赞1 查看回复(1) 回复 只看此人 举报
  • shinelonng楼主
    ccad111 发表于 2024-12-17 17:39
    他们能上当受骗,一定是没仔细听倪海厦老师讲的课。但那些骗人的却有很多是听了课后自以为水平多高了,就盲目给病人开方用药。当然了,也不是全部抱着骗的目的,但治不好病甚至治坏是不争的事实

    你都没深入地分析过受骗人的困境,总是单纯地认为他们蠢。这方面我也懒的多说什么了。而我只是秉持倪海厦先生说的:我给你的方子也只是个建议。做个参考。若是想要尝试,吃个两付。没效果或有其他问题,赶紧反馈。别傻傻地吃个一两星期,甚至是更久……
    点赞1 查看回复(1) 回复 只看此人 举报
  • shinelonng楼主
    ccad111 发表于 2024-12-19 08:07
    你确实是不负责任,不出问题只能说你是幸运的。出了问题再后悔就晚了

    对对对。按你说的。自学中医就是为了装13犯蠢的。你完全可以写贴子去大骂一众自学的。你认为只有中医专业或师承学医。才是聪明人。给你鼓掌。专门跑到这个自学中医的地方来拯救自学中医的。这份“大爱”简直感天动地!
    点赞1回复 只看此人 举报
沙发
倪野徒(25级)
2024-12-8 09:47:11 来自手机 使用道具 只看此人 举报
六经辩证,八纲辩证。这俩是啥?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shinelonng(13级)
楼主2024-12-8 10:07:16 来自手机 使用道具 只看此人 举报
倪野徒 发表于 2024-12-8 09:47
六经辩证,八纲辩证。这俩是啥?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 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八纲

使用道具 举报

根据病所在的位置进行辨证;病在表为太阳,半表半里为少阳,病入里为阳明;三阳以腑病为基础;
三阴以脏病为基础,少阴为病在脾肺、太阴为病入心肾、厥阴为病入肝;

不在这范围内的都归属于杂病,一发病好多经的症都可能有出现,不强行归经,你非要纠结那就看它表现症状在哪个经,你就按照这个经的治疗就行了,脑梗会在金匮里体现;

使用道具 举报

5
shinelonng(13级)
楼主2024-12-8 13:01:36 来自手机 使用道具 只看此人 举报
yahooocomcn 发表于 2024-12-8 12:33
根据病所在的位置进行辨证;病在表为太阳,半表半里为少阳,病入里为阳明;三阳以腑病为基础;
三阴以脏病为基础,少阴为病在脾肺、太阴为病入心肾、厥阴为病入肝;

不在这范围内的都归属于杂病,一发病好多经的症都可能有出现,不强行归经,你非要纠结那就看它表现症状在哪个经,你就按照这个经的治疗就行了,脑梗会在金匮里体现;

伤寒论中有“合病”“并病”的症状,也有各经的用药忌讳,比如“不可汗”“不可下”…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在于当下辨症,很多基本上已不用六经,而采取脏腑、营卫的方式。在实践中也会遇到如肢体麻木的脑梗症状,是不是表症的问题。千金三黄汤,小续命汤中皆有用到麻黄,而麻黄是一味解表药……

使用道具 举报

6
2024-12-9 18:23:21 来自手机 使用道具 只看此人 举报
  

使用道具 举报

7
ShaoBoom(4级)
2024-12-10 11:21:22 来自手机 使用道具 只看此人 举报
shinelonng 发表于 2024-12-8 13:01
伤寒论中有“合病”“并病”的症状,也有各经的用药忌讳,比如“不可汗”“不可下”…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在于当下辨症,很多基本上已不用六经,而采取脏腑、营卫的方式。在实践中也会遇到如肢体麻木的脑梗症状,是不是表症的问题。千金三黄汤,小续命汤中皆有用到麻黄,而麻黄是一味解表药……

的确,现在辩证用六经辨证少,在于所学不同吧,各家流派均有各家之说,一般是经方家用六经多,来源于伤寒杂病论,也就是现在的伤寒金匮。我个人学到的六经是和“五运六气”这种有关系,具体就是“太阳寒水,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这是天地的气,人体也有气,分为“正气,邪气“,对于人体的正气就是按照“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厥阴”顺序,邪气入体就是反着来,所以会有先入太阳,所以六经辩证是和正气是相关系的。《伤寒论》辨太阳病病脉证病治法条辨开篇就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和太阳寒水的关系,我学到的就是“常人表面皮肤是凉的,是有一层水气在,把内外隔开,但这层水汽是不断地代谢循环的,这层水气就是太阳寒水”,至于说对错不重要,只是一种看法。更具体的可以看一下刘力红老师的《思考中医》,关于六经的分类比我认识的清楚。
八纲辨证和六经我觉得是相互补充的,就是帮助六经辩证用药的,比如阳明不可汗是指纯阳明证来说,就是热症,此时发汗会导致津液更亏,要用承气汤急下存阴,太阳不可下是因为太阳为表证,表证攻下会造成表邪下陷,结胸等,所以要发汗,具体还要看临床。当然以上六经只是从正气角度来看的,如果不是邪气的话就属于杂病的范畴了,所以六经辩证应当还有个分类是“杂病”。不过不需要纠结这些,这些都是一种辩证的方法,很多时候难也是难在这里。用药上就是按照经方来用药了,就像你说的脑梗,如果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就是有表证了,就可以用桂枝汤解表,这就是太阳病治法。
以上均是个人观点,目前学艺不精,仅供参考。

使用道具 举报

8
shinelonng(13级)
楼主2024-12-10 11:33:09 来自手机 使用道具 只看此人 举报
ShaoBoom 发表于 2024-12-10 11:21
的确,现在辩证用六经辨证少,在于所学不同吧,各家流派均有各家之说,一般是经方家用六经多,来源于伤寒杂病论,也就是现在的伤寒金匮。我个人学到的六经是和“五运六气”这种有关系,具体就是“太阳寒水,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这是天地的气,人体也有气,分为“正气,邪气“,对于人体的正气就是按照“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厥阴”顺序,邪气入体就是反着来,所以会有先入太阳,所以六经辩证是和正气是相关系的。《伤寒论》辨太阳病病脉证病治法条辨开篇就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和太阳寒水的关系,我学到的就是“常人表面皮肤是凉的,是有一层水气在,把内外隔开,但这层水汽是不断地代谢循环的,这层水气就是太阳寒水”,至于说对错不重要,只是一种看法。更具体的可以看一下刘力红老师的《思考中医》,关于六经的分类比我认识的清楚。
八纲辨证和六经我觉得是相互补充的,就是帮助六经辩证用药的,比如阳明不可汗是指纯阳明证来说,就是热症,此时发汗会导致津液更亏,要用承气汤急下存阴,太阳不可下是因为太阳为表证,表证攻下会造成表邪下陷,结胸等,所以要发汗,具体还要看临床。当然以上六经只是从正 ...

八纲难就难在具体含义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少阳的半表半里。是指的即有表症,也有里症。还是指症状在表皮与脏腑之间。头痛目眩发热无精神是表症还里症等等。六经个人更多的是理解成六个症状反馈系统,但似乎更多的人是理解成脏腑经络。这一块也是非常难以理解。

使用道具 举报

9
ShaoBoom(4级)
2024-12-10 12:08:09 来自手机 使用道具 只看此人 举报
shinelonng 发表于 2024-12-10 11:33
八纲难就难在具体含义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少阳的半表半里。是指的即有表症,也有里症。还是指症状在表皮与脏腑之间。头痛目眩发热无精神是表症还里症等等。六经个人更多的是理解成六个症状反馈系统,但似乎更多的人是理解成脏腑经络。这一块也是非常难以理解。

少阳的半表半里,我觉得你提的这几个都是对的只是思路不同,从八纲上看是既有表证也有里证,从脏腑上就是病过皮但是未入脏,要说解释的清楚些,我目前还不行,个人觉得中医有些时候是那种道,道就在哪里,只是看你怎么切入,怎么入道,都对。八纲辩证应该也如此,比如头痛,有实证虚证,热症寒证等,像阳明有种头痛是额上痛,是胃热上冲,或者是大肠燥矢燥气上冲,这些是实证也是热症也是里证;像发热也有虚热实热之分,但要说是里证还是表证,难讲,所以中医难也就是在这里,辩证太难了,临床上看那个好用用那个,不要被形束缚了,最后能治好病都可以。至于说六经和脏腑经络,可能来源于天干地支歌吧,像足厥阴肝经,肝经流注为晚上1点到3点,这个点也差不多是正气在厥阴的时候,所以还有有一定关系的,但怎么说呢,不要太纠结

使用道具 举报

10
shinelonng(13级)
楼主2024-12-10 12:35:31 来自手机 使用道具 只看此人 举报
ShaoBoom 发表于 2024-12-10 12:08
少阳的半表半里,我觉得你提的这几个都是对的只是思路不同,从八纲上看是既有表证也有里证,从脏腑上就是病过皮但是未入脏,要说解释的清楚些,我目前还不行,个人觉得中医有些时候是那种道,道就在哪里,只是看你怎么切入,怎么入道,都对。八纲辩证应该也如此,比如头痛,有实证虚证,热症寒证等,像阳明有种头痛是额上痛,是胃热上冲,或者是大肠燥矢燥气上冲,这些是实证也是热症也是里证;像发热也有虚热实热之分,但要说是里证还是表证,难讲,所以中医难也就是在这里,辩证太难了,临床上看那个好用用那个,不要被形束缚了,最后能治好病都可以。至于说六经和脏腑经络,可能来源于天干地支歌吧,像足厥阴肝经,肝经流注为晚上1点到3点,这个点也差不多是正气在厥阴的时候,所以还有有一定关系的,但怎么说呢,不要太纠结

主要在于个人一向懒散,不喜欢死记硬背。另外也是个人是自学,严重缺乏实践。所以追根溯源,尽量理解再应用就成了必然(否则套方套来套去,效果不好甚至是没有,就没学下去的动力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1
ShaoBoom(4级)
2024-12-10 12:47:40 来自手机 使用道具 只看此人 举报
shinelonng 发表于 2024-12-10 12:35
主要在于个人一向懒散,不喜欢死记硬背。另外也是个人是自学,严重缺乏实践。所以追根溯源,尽量理解再应用就成了必然(否则套方套来套去,效果不好甚至是没有,就没学下去的动力了)

这就难办了,中医的一些是要背的,不说那些草药了,就是至少伤寒的一些关于方子的条辨是绝对要记住的,虽然目前我也没背完就是了,其他的就是多看看书,看看各家的见解,我觉得还是先把内经伤寒金匮这些多学点,有个大的框架,再去看其他的医书,会更有想法,我是按着倪海厦老师的学习思路来的,也确实是这样做得,中医难,急不来,急也没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2
shinelonng(13级)
楼主2024-12-10 15:47:16 来自手机 使用道具 只看此人 举报
ShaoBoom 发表于 2024-12-10 12:47
这就难办了,中医的一些是要背的,不说那些草药了,就是至少伤寒的一些关于方子的条辨是绝对要记住的,虽然目前我也没背完就是了,其他的就是多看看书,看看各家的见解,我觉得还是先把内经伤寒金匮这些多学点,有个大的框架,再去看其他的医书,会更有想法,我是按着倪海厦老师的学习思路来的,也确实是这样做得,中医难,急不来,急也没用

倪海厦先生也是主要通过理解记忆的方式授课的(除了一些基础概念)。比如他就常说“不用背,要理解用药的思路,然后自然而然就开出来经方”老实说,倘若不是医疗行业的从业人员,靠死记硬背对实践是帮助不大的。而且药方的调整(用量、加减)不靠理解,只怕是不能灵活应用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3
2024-12-11 08:39:14 来自手机 使用道具 只看此人 举报
归病类?这不是现代医学的思路吗?中医有症没病

使用道具 举报

14
shinelonng(13级)
楼主2024-12-11 09:11:21 来自手机 使用道具 只看此人 举报
艾达尔王2 发表于 2024-12-11 08:39
归病类?这不是现代医学的思路吗?中医有症没病

个人认为六经是通过对病症的八纲辨证来归类的方法

使用道具 举报

15
2024-12-13 15:47:34 来自手机 使用道具 只看此人 举报
ShaoBoom 发表于 2024-12-10 11:21
的确,现在辩证用六经辨证少,在于所学不同吧,各家流派均有各家之说,一般是经方家用六经多,来源于伤寒杂病论,也就是现在的伤寒金匮。我个人学到的六经是和“五运六气”这种有关系,具体就是“太阳寒水,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这是天地的气,人体也有气,分为“正气,邪气“,对于人体的正气就是按照“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厥阴”顺序,邪气入体就是反着来,所以会有先入太阳,所以六经辩证是和正气是相关系的。《伤寒论》辨太阳病病脉证病治法条辨开篇就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和太阳寒水的关系,我学到的就是“常人表面皮肤是凉的,是有一层水气在,把内外隔开,但这层水汽是不断地代谢循环的,这层水气就是太阳寒水”,至于说对错不重要,只是一种看法。更具体的可以看一下刘力红老师的《思考中医》,关于六经的分类比我认识的清楚。
八纲辨证和六经我觉得是相互补充的,就是帮助六经辩证用药的,比如阳明不可汗是指纯阳明证来说,就是热症,此时发汗会导致津液更亏,要用承气汤急下存阴,太阳不可下是因为太阳为表证,表证攻下会造成表邪下陷,结胸等,所以要发汗,具体还要看临床。当然以上六经只是从正 ...

学习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6
ccad111(2级)
2024-12-15 07:53:03 来自手机 使用道具 只看此人 举报
六经辨证属于经方家的辩证法。见于伤寒杂病论。经方家分为两派,一个是岐黄派,一个是汤液派。岐黄派认为六经辨证与黄帝内经里讲的六经理论一致,六经与脏腑相合。而汤液派认为六经辨证中的六经与黄帝内经里的不一样,只是代表病的表里关系而已。但不管哪一派,按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法对六经的认定是没有错的。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二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肾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三少阳之为病,口苦,眼干,目眩。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四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有其症则辩其病。而六经辨证只是伤寒论中的基础辩证而已,要想达到用药治病的程度,还需要进一步辩证到方证,依然遵循着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这八纲来做进一步的辩证。一个成熟的中医人,不会局限于哪一种辩证法,六经辨证八纲辨证五行辩证气血辩证都应该熟练掌握

使用道具 举报

17
shinelonng(13级)
楼主2024-12-15 09:14:58 来自手机 使用道具 只看此人 举报
ccad111 发表于 2024-12-15 07:53
六经辨证属于经方家的辩证法。见于伤寒杂病论。经方家分为两派,一个是岐黄派,一个是汤液派。岐黄派认为六经辨证与黄帝内经里讲的六经理论一致,六经与脏腑相合。而汤液派认为六经辨证中的六经与黄帝内经里的不一样,只是代表病的表里关系而已。但不管哪一派,按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法对六经的认定是没有错的。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二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肾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三少阳之为病,口苦,眼干,目眩。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四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有其症则辩其病。而六经辨证只是伤寒论中的基础辩证而已,要想达到用药治病的程度,还需要进一步辩证到方证,依然遵循着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这八纲来做进一步的辩证。一个成熟的中医人,不会局限于哪一种辩证法,六经辨证八纲辨证五行辩证气血辩证都应该熟练掌握

在伤寒论中,六经辨症即有对应的治病禁忌,也有对应可参考的药方。个人认为这对初学者的帮助还是很大的。也容易养成八纲辨证的思路。但在网上,见到的多是脏腑辨症,营卫之说,不是说不好或不对。而是初学者能不能用这个辨症的结果去开方治病。这是很关键的问题。所以倪海厦先生一直说先学经方再学其它的,以免出偏。那么怎么学好经方,就是个人一直思考的问题。

使用道具 举报

18
ccad111(2级)
2024-12-15 14:29:44 来自手机 使用道具 只看此人 举报
shinelonng 发表于 2024-12-15 09:14
在伤寒论中,六经辨症即有对应的治病禁忌,也有对应可参考的药方。个人认为这对初学者的帮助还是很大的。也容易养成八纲辨证的思路。但在网上,见到的多是脏腑辨症,营卫之说,不是说不好或不对。而是初学者能不能用这个辨症的结果去开方治病。这是很关键的问题。所以倪海厦先生一直说先学经方再学其它的,以免出偏。那么怎么学好经方,就是个人一直思考的问题。

辩到六经即用药是很多初级学者的弊病。就以最简单的少阳症为例,辩到单纯的少阳症,用小柴胡汤没有错。但具体用法却还需要根据病人症状来细分加减:小柴胡汤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这还只是伤寒论中所列举的加减法。

使用道具 举报

19
shinelonng(13级)
楼主2024-12-15 15:35:14 来自手机 使用道具 只看此人 举报
ccad111 发表于 2024-12-15 14:29
辩到六经即用药是很多初级学者的弊病。就以最简单的少阳症为例,辩到单纯的少阳症,用小柴胡汤没有错。但具体用法却还需要根据病人症状来细分加减:小柴胡汤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这还只是伤寒论中所列举的加减法。

你说辨到六经即用药。我是在初学者身上没看到的。绝大多数的根本辨不到六经上。因为病人是不按条文生病的。比如我有一亲人是脑出血后遗症,口干,流诞,腿肿,肢麻,头木,腰痛等病症一大堆。我给辨在什么经上?能辨在什么经上,并随症调整加减,在个人看来是很厉害了。你见到的多是随症套方。但即便如此,你批评他们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呢?自学小白即缺乏时间深入的学习,又缺乏实践的机会。周围又无学习中医的氛围。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使用道具 举报

20
ccad111(2级)
2024-12-15 15:44:37 来自手机 使用道具 只看此人 举报
shinelonng 发表于 2024-12-15 15:35
你说辨到六经即用药。我是在初学者身上没看到的。绝大多数的根本辨不到六经上。因为病人是不按条文生病的。比如我有一亲人是脑出血后遗症,口干,流诞,腿肿,肢麻,头木,腰痛等病症一大堆。我给辨在什么经上?能辨在什么经上,并随症调整加减,在个人看来是很厉害了。你见到的多是随症套方。但即便如此,你批评他们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呢?自学小白即缺乏时间深入的学习,又缺乏实践的机会。周围又无学习中医的氛围。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咱们俩可能对初学者的定义不同吧。自学小白根本不能算初学者,连辩证法都不会的,怎么能算初学者呢?我定义的初学者是药理医理皆通了,辩证法也有掌握,开始能给患者治病了,但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的,这才算初学者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模式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倪师之家

GMT+8, 2025-4-4 03:36 , Processed in 0.407702 second(s), 56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返回顶部 bot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