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定经草
|
别名:
|
小接骨、双须蜈蚣、四方草、鸡舌癀、田边草、调经草、田蛭草、鱼尾草、水辣椒、兰花仔、惊风榴、四角草、小肢草、长果母草、母草、鸭嘴癀
|
出处:
|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
来源:
|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
性味:
|
凉、平。淡、微苦
|
归经:
|
心、肝、脾、大肠、胃、小肠
|
功效:
|
行气、理血、痛经、痈肿、解毒、活血、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活血消肿、解毒消肿
|
应用举例:
|
①治闭经:调经草一至二两,酒、水炖服;或加四物汤同煎服。 ②治经期提前、退后或痛经:鲜旱田草一至二两。水煎服。 ③治乳痈,背痈:鲜旱田草一至二两,酒、水煎服;渣调冷饭或红糖捣烂外敷。 ④治瘰疬:鲜旱田草一至二两。水煎服。 ⑤治跌打肿痛:鲜旱田草二至三两。酒炖服。(选方出《福建中草药》)
|
用法:
|
3~5钱。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捣烂外敷汁涂。
|
注意事项:
|
孕妇禁服。
|
性状:
|
干燥全草,扭缠成团状,灰绿色至灰棕色.有主根一条,粗约2~4毫米,须根纤细,淡灰棕色;茎细而卷曲,质脆易折断,中央有白色髓部。叶多破碎,极皱缩,易脱落;有托叶,长1~2毫米。花腋生。气微,味淡。主产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性状鉴别全体扭缠成团状,灰绿色至灰棕色。主根细长,粗约2mm,须根纤细,淡灰棕色。茎细,卷曲,质脆,易折断,中心髓部白色。叶多皱缩,破碎,易脱落;托叶长1-2mm。花、果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花常具短而略粗的花梗。葫果扁球形,直径2-2.5mm,室背开裂,宿萼顶端4裂,边缘具短刺毛。气微,味淡。显微鉴别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类方形或卵圆形,常有单个细胞向外突起,形成非腺毛,外被角质层。皮层窄,细胞呈类圆形;内皮层细胞1列。韧皮部较窄。木质部导管2-7个相连成单个径向排列成行;木纤维壁较厚,木化化;射线窄,常1-2列细胞,壁薄,木化。髓部宽广,细胞较大,内含淀粉粒,髓部通常中空。皮层及髓部薄壁细胞中偶见草酸钙针晶。粉末特征:灰黄色。①叶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气孔千轴式,长圆形。②茎表皮细胞长条形,有气孔。③导管主为环纹或螺纹,直径15-30μm。④草酸钙簇晶存在于叶肉组织中,直径1y-15μm。⑤草酸钙针晶多见,成束或散在,长75-135μm。③淀粉粒众多,单粒类圆形,复粒由2-3分粒组成。
|
炮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