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秃子花
|
别名:
|
勒马回、兔子花、秃疮花
|
出处:
|
出自《陕西中草药志》。
|
来源:
|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
性味:
|
凉、毒。苦、涩
|
归经:
|
胃、心、肺
|
功效:
|
杀虫、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清热、消肿止痛
|
应用举例:
|
①治牙痛;咽喉痛:秃疮花四钱,水煎,加白糖适量服。(《陕西中草药》) ②治睾丸癣,妇女阴户肿:秃疮花、蒲公英、艾叶、全葱各适量,煎水洗。(《陕西中草药》) ②治老鼠疮,秃疮:秃疮花、白杨树花等分,煎成膏药,敷贴疮部。(《陕西草药》) ④治秃疮,顽癣:鲜秃疮花捣成泥状,敷贴患部。(《陕西草药》)
|
用法:
|
3~5钱。外用煎水洗或鲜品捣烂敷患处。鲜草捣烂,投入污水中,可杀孑孓灭蚊。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
注意事项:
|
|
性状:
|
性状鉴别根圆柱形,棕褐色。茎丛生,细圆柱形,呈“之”字形弯曲,长30-60cm,光滑无毛,断面中空。叶多脱落,基生叶匙形或长倒卵形,长约20cm,宽1-4cm,近于全缘,基部渐窄成翅状。外苞片长圆状宽卵形,边缘狭膜质,第一内苞片与外苞片相似,边缘宽膜质。花萼漏斗状.沿脉密生细硬毛,萼檐紫色,粉红色或白色,花冠黄色。气微,味微苦。
|
炮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