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透骨风
|
别名:
|
茅草箭、结壮飘拂草、毛蜂子
|
出处:
|
本品首载于《百草镜》,名"神仙对坐草",云:"此草清明时发苗,高尺许,生山湿阴处。叶似鹅肠草,对节,立夏时开小花,三月采,过时无。"《纲目拾遗》中亦载有"神仙对坐草"曰:"一名蜈蚣草。山中道旁皆有之,蔓生,两叶相对,青圆似佛耳草,夏开小黄花,每节间有二朵,故名。
|
来源:
|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
|
性味:
|
微寒。甘
|
归经:
|
肺
|
功效:
|
补虚、滋阴润燥、润肺止咳
|
应用举例:
|
①治黄疸、臌胀:连钱草七至八钱,白茅根、车前草各四至五钱,荷包草五钱。共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②治肾炎水肿:连钱草、萹蓄草各一两,荠菜花五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③利小便,治膀胱结石:连钱草、龙须草、车前草各五钱。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④治疟疾:㈠疟发前用连钱草七叶为丸塞鼻中。(《质问本草》) ㈡连钱草一两五钱至三两。水煎,分两次服,每日一剂,连服三天。(《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⑤治伤风咳嗽:鲜连钱草五至八钱(干的三至五钱)(洗净),冰糖半两。酌加开水,炖一小时,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胎咳、子肿:团经药、尖惊药、大苋菜、花蝴蝶各三至五钱。炖肉或鸡吃。 ⑦治白带:团经药五钱,杜仲三钱,木通一钱五分。煎水加白糖服。 ⑧治月经不调,小腹作胀:团经药、对叶莲各三钱,大叶艾二钱。泡酒吃。 ⑨治风湿性关节炎:团经药,捶绒酒炒热,外敷。(⑥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⑩治小儿疳积:连钱草三钱,加动物肝脏适量,炖汁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⑾治疮疖、腮腺炎、皮肤撞伤青肿:鲜连钱草捣烂外敷。(《上海常用中草药》) ⑿治白虎丹:鲜车前草、遍地香。洗净捣烂,少加白酒,绞取汁,鹅毛蘸搽患处。(《祝穆试效方》) ⒀治湿疹、脓庖疮。稻田皮炎:鲜连钱草、野菊花各半斤。加水煮沸,乘热反复擦洗患处(有脓疱者必须挑破脓疱),再用痱子粉或牙粉撒布溃破处,每天一次。如三次见效不显,可加木槿皮或叶半斤同煎洗。(《江苏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 ⒁治疮疥:钹儿草,加盐少许,搓熟频擦,全化,然后洗浴。若用煎冼,反不见效。(《救生苦海》) ⒂治蛇咬:连钱草生药鲜吃,并捣烂敷伤口。(《浙江民间草药》)
本品与唇形科金钱草效用相仿而叶大,故名大金钱草。花、叶均对生,故有“对坐草”之称。喜生路边,茎蔓延,以形状之,称地蜈蚣、蜈蚣草。因花黄,亦称“过路黄”。可治黄疸,而称“黄疸草”。
|
用法:
|
3~5钱。
内服:煎汤,9-15g。
|
注意事项:
|
《福建民间草药》:凡阴疽诸毒,脾虚泄泻者,忌捣汁生服。
据报道[《四川中医》1983,(3):40],外用本品引起接触性皮炎12例,均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患者,用鲜品煎水熏洗所致。]]
|
性状:
|
性状鉴别,茎叶方柱形,细而扭曲,长10-20cm,直径1-2mm,表面黄绿色或紫红色,具纵棱及短柔毛,节上有不定根;质脆,易折断,断面常中空。叶对生,灰绿色或绿褐色,多皱缩,展平后呈肾形或近心形,长1-3cm,宽1.5-3cm,边缘具圆齿叶柄纤细,长4-7cm。轮伞花序腋生,花冠淡蓝色或紫色,二唇形,长达2cm。搓之气芳香,味微苦。以叶多、色绿、气香浓者为佳。显微鉴别,茎横切面:呈方形。表皮胞1列,有非腺毛及腺毛,皮层薄壁细胞约8列,角隅处于厚角组织;内皮层处有厚角组织;内皮层凯氏点明显。维管束外韧型,环列;韧皮部外侧有木化纤维,木质部较宽,髓部薄壁细胞较大。粉末特征:灰绿色,1.非腺毛多细胞,常有1-几个细胞缢缩,另有单细胞锥状非腺毛。2.原鳞头部8细胞。3.小腺毛头部单细胞:柄单细胞。4.叶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5.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有较细宇航局的角质纹理。6.螺纹、网纹导管直径20-20μm。
|
炮制:
|
除去杂质,略洗,切段,晒干。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沥去水,切段,干燥。 饮片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小段,根、茎、叶、花混合。根纤细,淡黄色。茎细扭曲,有纵纹,表面棕色或暗棕红色。叶多皱缩,完整叶片宽卵形或心形,叶上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下表面色较浅。主脉明显突起。花黄色或棕色,蒴果球形。气微、味淡。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