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
|
行间
|
别名:
|
|
归经:
|
足厥阴肝经
|
定位:
|
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
解剖:
|
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趾背侧动、静脉;腓神经的跖背侧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
|
主治:
|
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遗尿,淋疾,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嗽,洞泻,头痛,眩晕,目赤痛,青盲,中风,癫痫,瘛疭,失眠,口喎,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
穴义:
|
肝经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荥穴,属火。
|
针刺:
|
直刺0.5--0.8寸;可灸。
|
备注:
|
肝经荥穴。
|
名词解释:
|
1)行间。行,行走、流动、离开也。间,二者当中也。行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气,至本穴后吸热并循肝经向上传输,气血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而行,故名行间。2)肝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水湿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水量极小,故为肝经荥穴。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而不能成为肝经的上行气血,只有小部分水湿吸热胀散而上行,此部分气血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
配伍:
|
配睛明穴治青光眼、降眼压;配太冲穴、合谷穴、风池穴、百会穴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衄血;配中脘穴、肝俞穴、胃俞穴治肝气犯胃之胃痛;配中府穴、孔最穴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
特征:
|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湿热水气。
|
规律:
|
一是吸热后上炎天部,二是循肝经传至太冲穴。
|
倪师注解:
|
倪海厦老师:注:第一个脚掌骨和第二个脚掌骨交接的地方。所有肝经的实症在行间下针。比如说肝里面有积,你怎么知道肝有积?就是晚上一点到三点不能睡,第二个,胸肋痛、胸胁痛,第三个,人会发黄。所以像急性的猛爆性肝炎,急性的肝炎,发起来的时候,全身泛黄,行间都可以治疗,都可以下针。
|
治法:
|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
穴位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