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
|
大包
|
别名:
|
|
归经:
|
足太阴脾经
|
定位:
|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
解剖:
|
在第六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六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
|
主治:
|
气喘,胸胁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
穴义:
|
脾经气血由此回归脾脏。脾之大络。
|
针刺:
|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
备注:
|
脾之大络。
|
名词解释:
|
1)大,穴内气血涉及的范围为大、为广也。包,裹也、受也。本穴物质为大包穴上部区域流落下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的低地势点,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汇聚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传脾脏,气血物质在此有如收裹之状,故名大包。2)脾之大络。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汇聚而成,且为各经流散于经穴之外的地部水液,经水中包含众多的脾土物质,并由本穴回流脾脏,本穴有联络各部脾土物质的功用,故为脾之大络。
|
配伍:
|
配足三里治四肢无力。
|
特征:
|
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和经水和混合物。
|
规律:
|
由体表回流脾脏。
|
倪师注解:
|
倪海厦老师:注:胳肢窝底下,正下六寸。总统全身大络。经与经之间都有络,所以才会有表里的现象出现,经和脏也有络,脏腑交接也有络,所以络是布满全身的,主干道是经,次要是络。若有一天,病人跑来看你,这人脸色为何发黄,就是黄疸,对你们来说是黄疸,对中医来说不是这样。对中医来说,是你肝胆有问题了,脾胃有问题了,木克到土,木太大,顶到土了。土顶到了,就没胃口,胃气就少了。少了以后,这营养液是黄的,小肠要把营养给它,但脾胃不能收。所以会散发出来,脸上都是黄色。所以你看到脸色发黄,这本来是脾胃的营养,但肝有问题,顶到脾胃,而脸色发黄。
|
治法:
|
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
穴位图:
|
|